社旗城南18里方唐公路西侧,有一个村庄,名字叫做大官寺。村子的西端住着一位全科医生——贾身党先生,他凭借自学成才的医学知识日升策略,在乡里享有很高的声誉。
大官寺的贾家在周边地区,乃至更远的地方,都是赫赫有名的望族。自从两百多年前迁入大官寺以来,贾家一直秉承着“耕读传家”的理念,强调仁义和道德,世代出类拔萃,乐于助人,受到周围乡村村民的敬重与赞扬。贾身党先生便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传统美德的家庭里,1948年,正值他成长的那段岁月,贾家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大家庭,衣食无忧,地位显赫。
贾先生的父亲曾经营一家酒坊,生意繁荣,雇用了好几名工人。酒坊的酒质量上乘,因此销路不成问题。水路通唐白河南下,酒坊在湖北襄阳和光化县(现今的老河口市)均设有分支;陆路则从驻马店上火车,通向南方的信阳州,甚至还有常驻的代理人。这一切让贾家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,甚至有了一定的外地市场。
然而,随着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,政治更替的剧变,以及家中的突发变故,贾家原本的酒坊逐渐不再经营。少年时期的贾身党,除了要忍受贫困带来的生活困顿,常常还面临着高压的政治环境。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,年轻的贾先生学会了沉默与隐忍,学会了谨慎行事,并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。他明白,唯有知识才能打破困境,改变未来。
展开剩余74%初中毕业后,贾先生开始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劳动中,但他始终没有放下书本。无论是做农活,还是闲暇时光,他总是会拿着医学书籍,钻研各种医学知识。很快,他便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医学常识。1977年,国家恢复高考,贾先生原本以为自己有机会顺利参加并进入大学深造。然而,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,他未能如愿。然而,贾身党先生没有因此气馁,而是以平和的心态继续在医学领域中深耕,最终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乡村名医。
在农村,医生通常是全科医生,不分科别,也不分男女老幼。在日复一日的诊治工作中,贾身党先生始终秉持着“救死扶伤”的人道主义精神,践行着医者的责任与使命。
贾先生为人和蔼可亲,总是面带微笑地迎接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。每当患者坐下,他便轻声询问病情日升策略,同时也会与他们聊家常:“学生最近怎么样?庄稼今年丰收吗?你家那位张三李四可好?”这样的交流中,贾身党先生细心地了解患者的健康问题,而患者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自己的病因与症状。看病的同时,他将温暖与关怀送到每一位患者的心里。
贾身党先生用药精益求精,他始终坚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。对于普通的疾病,三天的药方通常足以见效,而再开三天药,病情几乎可以完全治愈。对于辛勤耕作的农民来说,这样经济实惠的治疗方式,无疑是他们最为感激的。
在日常的行医过程中,贾身党先生始终秉持“重义轻财”的原则,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,取得了显著的疗效。他的医德高尚,医术精湛,因此赢得了乡邻们的尊敬与赞誉,大家亲切地称他为“贾半仙”。
有位患者在治愈后感慨地说道:“大家都说你是贾半仙,可我觉得你根本不是什么假半仙,简直就是真半仙!”对于乡亲们的厚爱与夸奖,贾先生总是谦逊地一笑:“其实,我不过是一个农民,会看点病而已。不论是‘真半仙’还是‘假半仙’,这不过是大家对我的抬举罢了。”
贾身党先生不仅精通医学,还博学多才,特别是在历史与地理方面,他知识丰富,尤为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典故。从包文正的民本情怀到贾家几代人的历史传承,他总是能够娓娓道来。无论是唐河汇流的水运繁荣,还是武财神关云长的仁义道德,贾家与当地历史渊源深厚。他还会谈到贾家与太和寨乡绅李子炎的两层亲戚关系,甚至谈到贾家在国共两党时期的优秀儿郎。每当谈及这些,贾先生总会旁征博引,见贤思齐,最终总结出一句话:“做人要地道,看病要讲良心!”
“枯井流香三世业,杏林飞雨万家春。”这是对贾先生医德的真实写照。
这位自学成才的乡村医生,用他高超的医术为乡邻们解除了病痛,用博大的情怀关心着家乡和国家,用崇高的道德品质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。贾身党先生,始终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长者,永远是乡邻们心中的“真神仙”。
---
作者简介:
胡清涛,社旗县大冯营乡张庄人,乡土中原公众号特邀作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镕盛融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